今年以来,多地抢抓大模型发展高地,出台政策竞跑未来赛道。上海也积极出招,争取将魔都打造成“模”都。
11月7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若干措施(2023-2025年)》(以下简称《措施》)。《措施》围绕四个方面发布11条举措,针对算力、数据、芯片等焦点问题给出举措。
多位受访专家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分析,《措施》的颁布是对《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的进一步落实,将推动上海大模型算力、应用和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加快上海乃至全国大模型产业的发展。
高度关注算力和数据语料领域
当前,以AIGC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为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井喷式的发展,让作为底层支撑的智能算力资源变得极为紧缺。
在大模型算力方面,《措施》针对供需两侧均提供了政策红利。《措施》指出,将对2024年底前在沪完成智能算力部署并纳入统筹、接受调度的算力建设主体给予适当额度的部署奖励;其次,对于进行大模型研发的主体将按照算力集群规模和成果水平给予最高10%的租用补贴。
此外,《措施》将支持本市智能芯片企业开展规模化应用和验证,并在沪建设智能芯片和软硬件适配测评中心,降低企业适配成本。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向21记者分析,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最大的短板就是芯片,比如GPU。而GPU受制于软硬件两个方面:硬件方面主要受制于芯片制造等产业环节,比如先进芯片制造工艺,制造设备等等,这方面需要加大创新要素供给,比如人才、资金等方式来加快研发。而另一方面,GPU也受制于软件,比如类似国外CUDA这样的算力部署平台,这方面同样需要加大创新力度,扶持创新企业在软件方面有所突破。
总部位于上海的A股文化传媒巨头世纪华通就在今年三季报中指出,世纪华通从三年前就开始布局算力业务,先后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布局了新一代大型数据中心。截至目前,其深度参与的腾讯长三角人工智能先进计算中心项目,累计已交付数千个机柜并逐步投入运营,未来全部建成并投产后将成为长三角最大、全国前三、亚洲领先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和全国最大的GPU计算集群。
值得注意的是,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特别关注《措施》中提到的“语料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因为这是大模型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如果能做成很便利的共享机制,就很厉害啊。”上海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中层林勇(化名)向21记者分析,《措施》特别提到,依托上海数据交易所建立语料数据交易板块,如此可以实现语料数据的高效流通和优化配置,提高语料数据的利用效率和价值,促进大模型的创新和应用。
林勇认为,平台的建设可以让多元主体之间进行语料数据的交易和合作,同时保障语料数据的知识产权和安全。这样的共享机制,也可以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语料数据的贡献和建设中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我希望看到更多的类似的共享机制,让大模型的发展更加快速和健康。”他说。
加速大模型的落地应用
“目前上海在发展大模型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优势。”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分析,首先,上海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和优秀的科研机构,为大模型的研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上海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遇。
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发现,近年来,上海一直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发展样本,包括国内首个地方人工智能五年规划、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22条”、国内首部人工智能省级地方性法规等。2019年起,上海发布了3批共计58个AI重大应用场景。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今年7月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提到一组数据,大会共对接210家上下游企业,达成110亿意向采购协议,推动32个重大产业项目签约,项目投资总额288亿。
将人工智能定为三大先导产业之一的上海,正为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探索实际经验。最新数据显示,上海人工智能规上企业数已从2018年的183家增至2022年的348家,产值实现倍增,从1340亿元跃向3821亿元。
21记者注意到,本次《措施》是由“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委网信办、市财政局联合制定”,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郭涛分析,预计市经济信息化委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负责统筹协调相关工作,推动大模型商业化落地应用;市发展改革委将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促进产业发展;市科委将加强科技创新支持,推动技术进步;市委网信办则将提供网络安全与信息管理,推动建立或完善相关行业标准;市财政局将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
大模型应用落地方面,《措施》指出,将重点支持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化教育教学、科技金融、设计创意、自动驾驶、机器人、数字政府等领域构建示范应用场景。
“最值得关注的是‘营造一流创新环境’,因为创新是需要市场激励的。”盘和林分析,如何让市场激励对创新产生作用,以市场激励聚拢人才,激发创业创新热情?这都要依靠一流创新环境的建立,方便创新人才的流入。
所以《措施》提到,优先推荐大模型创新重点人才纳入国家和本市相关高层次人才计划,重点支持大模型相关紧缺技能人才落户。组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培养跨学科大模型人才。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